负责人:任宜霞 电话:0911-2332037
一、概况
“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应用”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经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9月批准,依托延安大学和多个省级平台建立,是秉承延安精神、实力担当、有凝聚力、服务陕北的科研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是依托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1995年获批)、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延能-延大综合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2019年获批)、延安市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实验室(2015年获批)和陕北地区综合检验检测服务平台(2022年获批)而建立。前身为校级团队“先进功能材料团队”(2006年组建)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应用”(2017年组建),经多年的发展和重组,形成现有团队。
“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我省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陕西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是能源化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储量高,均居全国前列,而陕北地区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在双碳经济的大前提下,这些传统能源化工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新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对传统能源化工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转型方向。
二、学术队伍
“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为任宜霞教授。共有成员13名,其中,教授3名,副高职称3名,讲师4名,研究生3名;硕士生导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9名,硕士学位1名,平均年龄35岁,属青年高学历团队。拥有陕西省区域创新人才 1人 ;宝钢教育优秀教师1人;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1人; 延安市圣地英才计划 5人; 校级二级学科带头人2人; 延安市高层次人才项目1人。
三、研究方向
“创新团队”紧密围绕陕北能源化工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多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发光、催化、传感、吸附、储能、光催化降解及产氢等性能表征与应用。在广泛调研地方需求基础上,经专家论证整合形成以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发光性金属/有机框架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荧光传感性能研究。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任宜霞教授,主要研究功能材料合成、结构及对各种污染物的荧光传感性能及其应用。
(2)具有光催化活性的金属/有机杂化材料的构筑及光催化降解及产氢性能研究。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王记江教授,主要研究功能材料合成、结构及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和产氢、绿色催化等研究。
(3)金属-有机框架功能材料基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陈晓莉教授,主要研究功能材料制备及对有机脱氢、加氢和固碳反应的催化性能。
(4)金属-有机框架功能材料基电极储能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崔华莉副教授,主要研究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及在新型储能电池中应用研究。
四、标志性成果
近五年来,“创新团队”围绕“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应用”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 6 项、省部级课题 7 项,厅局级项目 4 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原创性论文 80 余篇,其中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中科院一区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SCI 收录的论文占到了 85% 以上;出版教材2 部。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延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3 项,专利4件。可见,团队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的能力,所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五、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创新团队”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宽阔、科研业绩显著、具有延安精神素养的优秀青年人才,为省级各类人才计划储备力量。培养方式上,通过传、帮、带,帮助青年人才成长,同时先期资助有潜力的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给成员予任务、压担子、检查督促、科研工作评议等方式,帮助中青年科研骨干不断锻炼成长;大力鼓励成员出外参加学术交流和深造学习,开阔眼界,给整个创新团队注入新鲜思想和发展动力。研究生培养也是“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招收并认真培养研究生,在团队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