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天峨 核稿:杜红荣 编发:科研处
10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8版整版发表了我校韩琳的文章《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使命与责任——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九江的文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意义》、袁广斌的文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该报在编者按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优秀人才。193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下设社会科学研究室,专门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育。1938年,马列学院创办。1941年成立的延安大学,从课程设置看,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革命史》《边区建设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等多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实质,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使命与责任》一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历史源头、研究成果、资政育人方面,对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概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助于深入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助于科学认识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深刻揭示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规律和经验,有助于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分别论述了前身院校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民大时期延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强调这种教育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现实密切结合的教育,饱含着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体现了艰苦奋斗、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办学精神,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