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王延峰 E-mail:yadxwyf@yau.edu.cn
一、概况
陕西省红枣重点实验室(延安大学)依托延安大学,于1998年9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始建,原名为“陕西省延安大学红枣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2002年通过了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按照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11年5月9日起施行的《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命名原则,时年定名为“陕西省红枣重点实验室(延安大学)”,英文名称为:“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Jujube(Yanan University)”。实验室主任现由陕西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延安大学科研处处长、延安大学教授王延峰担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王喆之担任,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刘孟军担任,现任(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王喆之担任。本重点实验室2008年7月通过了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专家组评估,2011年8月和2015年6月分别通过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评估专家组评估。
二、学术队伍
目前在三个研究方向上集聚了研究人员52人(非固定人员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9名,副高职称者20名(高级职称占55.8%),中级职称者22名;具有博士学位40名(占76.9%),硕士学位10(占19.2%),45岁以下37名(占71.2%)。新增27人,其中9位为高级职称人员, 24位具博士学位,新增固定人员26人,新增非固定人员1人。如下表:
重点实验室各方向学术团队结构一览表
序号 |
研究方向 |
分方向人数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最后学位 |
授予学位院校 |
现从事专业 |
技术职称 |
在实验室起始工作时间 |
是否固定人员 |
是否新增人员 |
1 |
优异种质发掘与遗传改良 |
1 |
王延峰* |
男 |
50 |
博士 |
陕西师范大学 |
分子育种 |
教授 |
2015 |
是 |
否 |
2 |
2 |
陈国梁* |
男 |
47 |
硕士 |
甘肃农业大学 |
基因工程 |
教授 |
2015 |
是 |
否 |
3 |
3 |
刘 霞 |
女 |
51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生物技术 |
教授 |
2015 |
否 |
否 |
4 |
4 |
黑淑梅 |
女 |
45 |
博士 |
陕西师范大学 |
植物遗传 |
副教授 |
2015 |
是 |
否 |
5 |
5 |
栗现芳 |
女 |
41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植物分子遗传育种 |
讲师 |
2015 |
是 |
否 |
6 |
6 |
冯辽辽 |
女 |
34 |
硕士 |
云南大学 |
遗传学 |
实验师 |
2015 |
是 |
否 |
7 |
7 |
陈蕊红 |
女 |
46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分子育种 |
副教授 |
2015 |
是 |
否 |
8 |
8 |
曹永策 |
男 |
31 |
博士 |
南京农业大学 |
遗传学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1 |
9 |
9 |
赵继荣 |
男 |
39 |
博士 |
中国农业大学 |
遗传育种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2 |
10 |
10 |
刘广平 |
男 |
48 |
博士 |
浙江大学 |
细胞生物学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3 |
11 |
11 |
白朕卿 |
男 |
36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植物分子育种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4 |
12 |
12 |
李 爽 |
男 |
38 |
博士 |
沈阳农业大学 |
生物信息学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5 |
13 |
13 |
阎岩 |
男 |
35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药用植物学 |
研究员 |
2019 |
是 |
新增6 |
14 |
14 |
毛仁俊 |
男 |
35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药用植物学 |
讲师 |
2019 |
是 |
新增7 |
15 |
15 |
孙会茹 |
女 |
31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药用植物学 |
讲师 |
2019 |
是 |
新增8 |
16 |
植物逆境生理与高效栽培 |
1 |
王秀康* |
男 |
38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植物生态学 |
教授 |
2016 |
是 |
否 |
17 |
2 |
李 玲* |
女 |
39 |
博士 |
浙江大学 |
生物技术 |
副教授 |
2017 |
是 |
否 |
18 |
3 |
刘世鹏 |
男 |
47 |
硕士 |
贵州大学 |
植物学 |
副教授 |
2015 |
是 |
否 |
19 |
4 |
赵满兴 |
男 |
49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土壤生态 |
教授 |
2015 |
是 |
否 |
20 |
5 |
冯晓东 |
男 |
52 |
学士 |
西北大学 |
植物生理 |
副教授 |
2015 |
是 |
否 |
21 |
6 |
白重炎 |
男 |
57 |
- |
延安林业学校 |
植物学 |
高级实验师 |
2015 |
是 |
否 |
22 |
7 |
常海飞 |
男 |
54 |
硕士 |
延安大学 |
植物生理 |
高级实验师 |
2015 |
是 |
否 |
23 |
8 |
吴佳文 |
女 |
32 |
博士 |
德国基尔大学 |
植物营养学 |
副教授 |
2018 |
是 |
新增9 |
24 |
9 |
姜文婷 |
女 |
34 |
博士 |
沈阳农业大学 |
植物营养学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10 |
25 |
10 |
邢英英 |
女 |
35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植物营养学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11 |
26 |
11 |
林金水* |
男 |
39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病害防治 |
副教授 |
2016 |
是 |
否 |
27 |
植物逆境生理与高效栽培 |
12 |
李广伟* |
男 |
39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昆虫生态与治理 |
副教授 |
2017 |
是 |
否 |
28 |
13 |
成娟丽 |
女 |
40 |
博士 |
华南农业大学 |
病害防治 |
副教授 |
2016 |
是 |
否 |
29 |
14 |
陈秀琳 |
女 |
37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昆虫生态与治理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12 |
30 |
15 |
徐成楠 |
男 |
40 |
博士 |
河北农业大学 |
植物病理 |
副研究员 |
2019 |
是 |
新增13 |
31 |
16 |
李伯辽 |
男 |
31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害虫防治 |
讲师 |
2019 |
是 |
新增14 |
32 |
17 |
罗坤 |
男 |
36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害虫防治 |
讲师 |
2019 |
是 |
新增15 |
33 |
18 |
邓振山 |
男 |
52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病害防治 |
教授 |
2018 |
否 |
否 |
34 |
19 |
刘 博 |
男 |
31 |
博士 |
沈阳农业大学 |
病害防治 |
讲师 |
2018 |
是 |
新增16 |
35 |
20 |
回虹燕 |
女 |
31 |
硕士 |
沈阳农业大学 |
病害防治 |
助理实验师 |
2018 |
是 |
新增17 |
36 |
特色植物加工和综合利用 |
1 |
张向前* |
男 |
47 |
博士 |
延安大学 |
天然产物提取 |
教授 |
2015 |
是 |
否 |
37 |
2 |
王晓涧* |
男 |
44 |
硕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食品工程 |
副教授 |
2015 |
是 |
否 |
38 |
3 |
贺晓龙 |
男 |
40 |
硕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食用菌栽培与加工 |
高级实验师 |
2018 |
否 |
否 |
39 |
4 |
柳晓东 |
男 |
34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微生物工程 |
讲师 |
2019 |
是 |
新增18 |
40 |
5 |
姜影影 |
女 |
34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微生物工程 |
讲师 |
2019 |
是 |
新增19 |
41 |
6 |
杨晓军 |
男 |
46 |
硕士 |
云南大学 |
天然产物提取 |
副教授 |
2019 |
是 |
新增20 |
42 |
7 |
曹朵 |
女 |
30 |
博士 |
西北大学 |
天然产物提取 |
讲师 |
2020 |
是 |
新增21 |
43 |
8 |
高小朋 |
男 |
44 |
博士 |
北京理工大学 |
食用菌栽培与加工 |
副教授 |
2015 |
是 |
否 |
44 |
9 |
赵瑞华 |
女 |
42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食用菌栽培与加工 |
讲师 |
2015 |
是 |
否 |
45 |
10 |
刘长海 |
男 |
55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 |
生态评价 |
教授 |
2015 |
是 |
否 |
46 |
11 |
艾 宁 |
男 |
32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 |
生态评价 |
讲师 |
2016 |
是 |
否 |
47 |
12 |
邓 健 |
男 |
31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生态评价 |
副教授 |
2018 |
是 |
新增22 |
48 |
13 |
张永旺 |
男 |
32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生态评价 |
副教授 |
2018 |
是 |
新增23 |
49 |
14 |
闫旭宇 |
男 |
44 |
硕士 |
山西农业大学 |
植物学 |
高级实验师 |
2018 |
是 |
新增24 |
50 |
15 |
何钊全 |
男 |
31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植物生态 |
讲师 |
2019 |
是 |
新增25 |
51 |
16 |
张晓曦 |
男 |
31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森林生态 |
副教授 |
2018 |
是 |
新增26 |
52 |
17 |
李江文 |
男 |
33 |
博士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生态评价 |
讲师 |
2018 |
否 |
新增27 |
*学术带头人
三、研究方向
在多年研发积淀的的基础上,为与科学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经专家论证整合形成以下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优异种质发掘与遗传改良。主要研究黄土高原名优特资源植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保育、重要育种性状的基因挖掘、分子调控机制解析、品种遗传改良、新品种(系)培育等方面的科技问题以及推广示范。
(2)植物逆境生理与高效栽培。主要研究黄土高原资源植物响应生物及非生物胁迫逆境的生理机制、水分和养分的高效利用、植物与病虫害互作的遗传基础、植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设施农业连作障碍及农产品品质调控的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科技问题以及推广示范。
(3)特色植物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围绕黄土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展植物功能性物质提取与开发利用、产品深加工、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植被恢复过程中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等方面科技问题的研究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的推广示范。
四、研究成果
近3年,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论文42篇,CSCD论文30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有中科院SCI分区1区4篇,2区16篇,中文权威期刊9篇。获省级科技二等奖2项,地厅级科技奖励14项。出版著作15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特色林果果实发育调控机制与栽培技术研究应用”、“黄土塬区特色作物水肥多阶段精准配施提质增效技术”、“陕北地区果树重要虫害的绿色防控综合技术研究”和“特色保健功能食品加工与开发利用”。
五、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
实验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工作,2018年至今,重点实验室承办全国光合作用研讨会1次、2019年陕西省高校科协联合会讲坛1次,2020年“圣地园艺学系列讲坛”,实验室研究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30人次,部分成员进行有关学术报告。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建设中试基地8个、省级农业创新试验示范站1个,设立开放课题2个,大大的加强了对外合作与产学研合作。重点实验室人员依托重点实验室及校院两级优势资源,先后组织陕西省科技特派员、国家“三区”科技人才及实验室的专家120人次赴陕北各区县开展苹果栽培、枣树栽培、园艺花卉、蔬菜种植、菌草种植、食药用菌栽培、中药材、食品加工、生态治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科技扶贫、产业对接、校企合作等服务工作40余次,帮扶有机肥、食用菌菌种及菌包等物资与材料共20万元,受益企业20余家,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5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
六、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研究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重点实验室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实验室依据学校现行人才政策,实施理念上,推行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的办法聚集人才,培养原则上,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从事生物技术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引导团队人员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方式上,通过传、帮、带,先期资助研究、孕育科研项目、重点扶持、给任务、压担子、检查督促、学术交流、科研工作评议等方式,帮助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科研实战中锻炼成长;鼓励教师攻读高学位或进修提高,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队伍的学历层次;通过大力鼓励团队人员出外参加学术交流和深造学习,开阔眼界,提升自我,给整个团队和学科点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学校通过条件建设和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实验室工作,如2019-2021年新增27人,其中9位为高级职称人员, 24位具博士学位,新增固定人员26人,新增非固定人员1人。
研究生培养也是本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实验室鼓励教师积极招收并认真培养研究生。近三年,实验室教师结合自己科研教学方向共招收在读研究生65人,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研究生发表论文87篇。
实验室网址:http://hzsys.y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