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白占涛 电话:13488288808 E-mail:ztbai@yau.edu.cn
一、概况
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工程中心”)是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依托于延安大学成立的,集区域生物资源研发、中试、应用以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工程技术研究机构。
“工程中心”于2005年5月11日经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论证并批复同意成立,组建试运行。2006年12月10日,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定名为“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英文名称为:“Shaanxi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onvers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Biological Resources)”,2007年1月,陕西省科技厅批准正式成立。2007年4月,挂牌运行。本工程中心2010年被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专家组评估获得良好,2013年和2016年两次评估获得优秀。
二、学术队伍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和团队凝练,本工程中心现有科学研究人员35人,其中中心固定人员30人,特聘教授2人(北京理工大学李春教授和上海大学吉永华教授),有高级职称16人,博士17人,硕士11人,具体如下表:
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及结构组成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最后学位 |
所学专业 |
现从事专业 |
技术职称 |
研究方向及分工 |
1 |
孙志宏 |
男 |
49 |
硕士 |
生物学 |
神经生物学 |
教授 |
资源药物开发利用 |
2 |
白占涛 |
男 |
46 |
博士 |
细胞生物 |
细胞生物学 |
教授 |
资源药物开发利用 |
3 |
王文强 |
男 |
51 |
博士 |
动物学 |
生态学 |
教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4 |
刘长海 |
男 |
50 |
博士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 |
教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5 |
雷 忻 |
男 |
45 |
博士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 |
教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6 |
王延峰 |
男 |
47 |
博士 |
动物学 |
分子生物 |
教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7 |
任桂梅 |
女 |
62 |
学士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教授 |
微生物资源与无害化处理 |
8 |
刘 霞 |
女 |
45 |
博士 |
植物保护 |
分子生物 |
教授 |
资源药物开发利用 |
9 |
邓振山 |
男 |
48 |
博士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副教授 |
微生物资源与无害化处理 |
10 |
徐世才 |
男 |
46 |
硕士 |
动物学 |
动物学 |
副教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11 |
赵满兴 |
男 |
44 |
博士 |
植物营养 |
植物生态 |
副教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12 |
高小朋 |
男 |
41 |
硕士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副教授 |
微生物资源与无害化处理 |
13 |
张向前 |
男 |
42 |
硕士 |
遗传学 |
分子生物 |
副教授 |
资源药物开发利用 |
14 |
齐向英 |
男 |
36 |
硕士 |
遗传学 |
生物技术 |
副教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15 |
罗萌 |
女 |
36 |
硕士 |
生态学 |
生态学 |
副教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16 |
齐龙 |
男 |
57 |
|
动物学 |
动物学 |
高级实验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17 |
赵瑞华 |
女 |
38 |
博士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 |
讲师 |
微生物资源与无害化处理 |
18 |
周衍蘅 |
女 |
30 |
博士 |
细胞生物 |
细胞生物 |
讲师 |
资源药物开发利用 |
19 |
陈蕊红 |
女 |
40 |
博士 |
细胞学 |
分子生物 |
讲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20 |
王秀康 |
男 |
33 |
博士 |
生态学 |
生态学 |
讲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21 |
刘月芹 |
女 |
37 |
博士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讲师 |
微生物资源与无害化处理 |
22 |
邢英英 |
女 |
32 |
博士 |
生态学 |
生态学 |
讲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23 |
艾 宁 |
男 |
28 |
博士 |
生态学 |
生态学 |
讲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24 |
林金水 |
男 |
33 |
博士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讲师 |
微生物资源与无害化处理 |
25 |
成娟丽 |
女 |
35 |
博士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讲师 |
微生物资源与无害化处理 |
26 |
杨亮 |
男 |
36 |
硕士 |
动物学 |
动物学 |
讲师 |
资源药物开发利用 |
27 |
吴云霄 |
女 |
38 |
硕士 |
植物学 |
风景园林 |
讲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28 |
贺晓龙 |
男 |
35 |
硕士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实验师 |
微生物资源与无害化处理 |
29 |
强方方 |
女 |
28 |
硕士 |
生态学 |
生态学 |
助教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
30 |
杨清湖 |
男 |
28 |
硕士 |
生物学 |
神经生物学 |
助教 |
资源药物开发利用 |
三、研究方向
“工程中心”在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的基础上,聚焦于菌草、山丹丹、蝎子、食用菌等区域优势生物资源。在多年研发积淀的的基础上,经专家论证整合形成以下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王文强教授,以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2)环境污染的生物毒理效应和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3)山丹丹组培工厂化快繁及栽培示范推广研究
2.资源药物研究与利用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孙志宏教授和白占涛教授,以陕北资源药物为研发对象,紧密围绕蝎资源优势,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靶向离子通道多肽药物资源库的构建
(2)疼痛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离子通道的多肽药物研究
(3)离子通道型多肽生物杀虫剂研究
3.微生物资源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任桂梅教授和邓振山副教授,以陕北资源微生物为主要研发对象,开展有益微生物资源的保育、利用和产业化以及对有害微生物的抑制和灾害预防。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研究
(2)陕北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
(3)巨菌草引种栽培推广研究
四、标志性成果
“十二五”期间,本重点实验室共承担中、省市各类科技项目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级22项,总计科研经费424.6万元;发表研究论文16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3篇,CSCD收录55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3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延安市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外观设计专利24项。
标志性研究成果有:“用豆科植物和根际菌协同作用对原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 延安地区环境污染的生物毒性效应及生态保护研究”、“陕北食用菌制种与栽培原料开发与应用推广”、“ 利用复合微生物无害化处理含油废水技术研究及示范”和“ 东亚钳蝎产业化养殖技术”等。这些成果均与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对接,建立起了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机制,突破了当地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帮助了延安当地企业大幅提升研发能力,探索出了一条提高综合办学水平、服务陕北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路子。通过加大联合、共建、融合力度,联合组建一批科研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累计获经济效益约2.6亿元。
五、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
工程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工作,“十二五”期间承办省级和省际学术会议10场次。曾主持召开 “第12届生物毒素和医药应用学术大会”、“ 陕西省第九届动物生态学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研讨会”等。工程中心坚持每年召开两次“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工程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陕西延长生物有限公司、陕西瑞福兴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市开源蝎与蝎毒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制药厂、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密切合作、广泛交流,协助解决企业在设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科技合作扶持地方企业6家,从而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在榆林市、延安市各区县开展了“蝎毒提取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微生物采油技术培训”“苹果常见病害类型及综合治理技术培训”、“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巨菌草引种北方栽培技术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等,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及农民860余人。
1.蝎与蝎毒开发与利用技术
在“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榆林市开源蝎与蝎毒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框架合作的基础上。2015年完成基础建设投资6000万元,蝎子集约化生产规模年产10吨;完成蝎子繁殖和成活的规范化技术集成等项目的立项;建成生态山养基地13个,投资1000余万。建设蝎与蝎毒产业园100亩。
2.完成了陕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
工程中心将科研成果“陕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推广”、“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废弃物无害化生物修复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向企业进行推广,成功转化国家发明专利成果1项,转化资金700余万元。
3.引进巨菌草栽培技术,取得巨大效益
工程中心将“巨菌草技术”成功引进到延安后,探索形成了北方巨菌草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模式。以巨菌草为原料,通过种植巨菌草,生产食药用菌及加工食品、医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可大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再生能源材料循环产业。巨菌草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已被延安市列入“十三五”规划, 2015年在延安种植3000亩,种植1亩巨菌草纯收入可达2800元左右,累计经济效益达8400万元。同时,在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巨菌草栽培食用菌大棚6座,日光温室8座,总投资230万元,年产值150万元。
4.陕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工程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方向王文强博士针对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的变化,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关系研究,对于当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风险评估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雷忻博士针对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开展延安地区环境污染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态保护研究,对于当地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六、人才培养
“工程中心”建设、运行以来,根据中心的业务水平、科研成果和以及发展潜力遴选研究方向带头人,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和内容,凝聚一批由知名专家、学者和技术权威领衔,集研、学、产于一体的生物高科技实体和省(市)公共科技开发平台;成为引领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及生物技术研发的龙头辐射中心;有能力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使其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科研、工程化技术开发和市场转化与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居于省内领先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
近5年,新增教授4人、副教授5人,引进博士后1人,博士10人、硕士4人,目前在读博士2人;新增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2名教师入选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 15人入选陕西省“国家三区”科技人才计划;在国外及国内高等院校访学、培训8人;先后组织10名博士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进行中心建设调研考察;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60人,硕士毕业生13人;培养本科毕业生2000余人,毕业生能胜任所在单位的本职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社会各界对毕业生评价良好。
工程中心网址:http://curbr.yau.edu.cn/